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网易槽值(ID:caozhi163) 综艺真人秀,越来越会给观众“发糖”了。 《幸福三重奏》里,张国立、邓婕的无言默契,让人向往从红颜走到白发的婚姻; 朗朗、吉娜两个知音的互相欣赏,让我们相信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 看了陈意涵、许富翔的嬉笑打闹,才知道夫妻也可以像玩伴。 “我觉得很荣幸可以嫁给他” / 《幸福三重奏》 婚姻的美好一览无余,甜得像一部偶像剧。 可现实中的婚姻,都如荧幕上这般完美吗? 导演沈可尚,花7年拍下了8对夫妻,记录了情侣相恋、结婚、生子的故事。 掀开幸福的表层,太多人在现实的摧残中,败下阵来。 过了赏味期的爱情 《幸福定格》中,有一对经营小吃店的夫妻。 翻看起婚纱照相册,他们平静地像“局外人”。 花巨额拍照,选了100多张照片,每一张底片都舍不得放弃,现在看来成了“很傻很天真”。 丈夫在一旁调侃,应该没人会重看婚纱照相册吧。 妻子也搭调,对啊,那种拍一大堆婚纱照的人真是疯了。 值得纪念的时刻早已遥远,剩下的产物变得无关痛痒。 比起为婚礼一掷千金,装饰人生中“重要一刻”的小情侣,变成“老夫老妻”的两人,现实得多。 丈夫感慨,“如果把十年前的钱拿来吃饭,现在的日子就不会那么苦了。” 妻子十分赞成,她补充,倒不如多买几包尿布来得实际。 婚礼的承诺像昙花一现,如今只剩下柴米油盐。 另一对夫妻,就没这么淡定了。 妻子提出焦虑:万一两个人的激情消退了,该怎么办? 丈夫听了趴在桌上大笑,连忙称妻子想多了。 妻子不依不饶:“可是你对我根本就没有什么激情。” 直言婚后丈夫对待自己淡如水。 婚后的妻子依旧在意仪式感,期待惊喜。 丈夫似乎把欢愉和浪漫放在其次,享受和平相处的安全感,承担一家之主的责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说:爱情是一种病,婚姻是治疗这个病的药。 重点是,我们的病好了之后,你一辈子还要吃这种药。 马家辉援引帕慕克的句子阐释爱情和婚姻的关系 / 《圆桌派》 爱情过后,鼓励、扶持、感激,就会变得渺小,也很容易被淡忘。 当冠以丈夫、妻子的身份,伴侣更多看到的是责任。 《致命女人》里的家庭主妇 Beth,为了挽回出轨的丈夫,买新裙子、做美甲,花心思打扮自己。 她对下班的丈夫深情告白,丈夫只淡淡问了一句,饭做好了吗? 他不指望妻子变得美丽动人,只要像从前一样,做好本分就够了。 爱情过了最佳赏味期,浪漫这个词,似乎变得渐行渐远。 婚姻在时间的磨练中,只剩可以算计的家用补贴、柴米油盐。 “假性亲密关系”,毁掉婚姻的慢性毒药 临床心理学家Dan Wile在《蜜月之后》书中写: “当你选择了一位长期生活伴侣时,你不可避免也选择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你会同这些问题斗上10年、20年或50年。” 激烈的争吵就像亮着红光的警示灯,很容易被看见。 渗透在小细节里的情绪,如温水煮青蛙,酝酿着矛盾。 婚姻之中的腻烦,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有一位妻子是艺术工作者,她细数着丈夫婚后的“罪状”,平静地重复对丈夫的厌烦: “你常常听不懂人话的时候,很烦。” “我明明要用车,你却把我车子开走,我只能骑车的时候,很烦。” “你每次拖我后腿的时候,很烦。” 妻子毫不客气地指责,丈夫面无表情,以单薄的一个“哦”字回应。 为了给丈夫点教训,妻子也会暗中“报复”他。 她给丈夫吃过期、还没坏掉的食物; 丈夫的牙刷掉到地上,不加清洗就放回去。 她多次濒临崩溃,觉得“老天爷在折磨我”,怀疑当初为什么在一起。 直到她把老公做的蠢事告诉朋友,大家一笑而过后,才了解到天底下的老公好像都一样。 释怀后,继续过着日子。 纪录片中,有一对育有3个小孩的夫妻,处境也显得糟糕。 他们大多时间又累又忙,连饭都懒得煮。 人手一个抱着还要喂奶的宝宝 / 《幸福定格》 被耗干的两人,交流越来越少,妻子抱怨丈夫总在做“低头族”—— “你每天讲话有超过一个小时吗?你都是一直对着手机。” 丈夫反驳:“可你也不会对我讲话啊。” 患了“失语症”的婚姻,家中的空气似乎都在凝固。 不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更无从知晓自己在伴侣心里的位置。 妻子委屈地看着他:“我应该对孩子们很重要,对你我不知道重不重要。” 婚姻给了夫妻归属感,却带走了新鲜感。 有时候,维系夫妻情感的,是一种“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 明明两个人一起吃饭、逛街、睡觉,却从不分享内心的感受; 表面上相亲相爱,却以一种无形的安全距离保持界限感。 婚姻成了“角色扮演”游戏,夫妻变室友,一切都成了例行公事。 这种情感上的麻木,实质上是一种分离。 多少夫妻,被“假性亲密关系”拖垮,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演员宁静比喻:婚姻就是只留一首最爱的歌,然后无限循环。 但“单曲循环”的婚姻不会错,错的是高估婚姻的人。 “假性亲密关系”最好的解药,是坦诚地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看似鸡肋的“废话”,可能是婚姻最好的润滑剂。 感情不像食物,放在冰箱里冷藏,拿出来再热一下就能下肚。 与其把积攒的埋怨藏在心里,不如和爱的人说点“废话”。 爆发,是婚姻的呼喊 比起婚姻的“沉默”,更难以面对的是“爆发”。 真实的生活不是童话,四面八方的压力,让夫妻关系如履薄冰。 如何做到“一碗水要端平”,是摆在婚姻面前的第一道“送命题”。 一对年轻的夫妻在交流过程中,起了争执。 妻子直言,“结婚不好玩,我付出了太大的成本。” 她没有预期到,自己要成为一个够顾所有人的超人; 更没预期到和父母的长久分别。 “我的妈妈生病一个月,我只能电话。” “外婆生病了,也不能回家照顾,陪在她身边。” 丈夫的家人受到了更多优待,妈妈生了小病,两人会立刻去看望她。 面对妻子声泪俱下的指责,丈夫只觉得妻子没有能够理解自己作为男生的难。 他强调自己是一家之主,要顾全两个家庭很难。 有人说,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 只不过我们大部分人,没办法理清婚姻背后两个家庭的一团乱麻,最后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之中。 如果婚姻逼得人必须放弃一些东西,矛盾将不可避免。 新生命的降临,让两个人的爱情有了结晶。 夫妻关系多了一条纽带,婚姻生活也迎来新的考验。 孩子一次次的夜晚哭闹,各种各样的意外生病,消耗彼此的精力。 一位丈夫淡淡地说,“孩子哭闹让我睡不好。” 他嘟囔着,“有个小孩在旁边吵,洗碗都洗不好。” 他每晚都要喝酒,才能睡得安稳。 “你再喜欢小孩,当你睡不着的时候……” / 《幸福定格》 看到丈夫的埋怨,和被迫妥协的姿态,妻子的心情如晴天霹雳。 原本是丈夫先提出要小孩,率先退缩的也是丈夫。 她怀胎十月才生下的孩子,在丈夫眼中几乎和吵闹、麻烦、负担、压力这类词语划等号: “我本来以为,你是很喜欢和小孩在一起的,原来你只觉得那是一种压力。” 尽管已经这么疲惫,为了家庭,妻子每晚要奶睡孩子让丈夫安睡。 但一方只会埋怨,一方包揽全部,感情的天秤早晚会失衡。 纪录片中最理性的夫妻,一起剖析了婚姻生活。 因为兴趣爱好的吸引在一起,生活的压力却步步紧逼。 公公被检查出癌症,孩子不听话,自己又面临职场晋升的竞争; 妻子坦言:“我的压力有多大,你知道吗?我会想从七楼跳下去。” “曾经我崇拜你的学识,欣赏你的独到见解,但如今我只能和你计较柴米油盐。” 成年人的生活遍地荆棘,谁都不容易。 争吵过后,相互体谅才最重要。 就像上面的妻子,看到丈夫摔椅子来宣泄情绪,她错愕不已,却也明白: 原来丈夫的情绪已经累积到了这种地步。 她原谅了丈夫,认为丈夫摔东西在发出求救的呼喊(crying for help)——我需要被了解,需要被安抚,需要被爱。 爆发背后隐藏的话语恰恰是:我需要你。 亲密关系少不了争吵,它像是一个情绪的伤口,宣泄完情绪,才会愈合得更好。 前提是,对方愿意在原地等候,愿意回应你的“求救“。 不完美的婚姻,也可以很动人 影片末尾,一首婚姻进行曲让人唏嘘不已。 有人一地鸡毛,有人挣扎痛苦,也总有人不断义无反顾地走进婚姻。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多少人说出口的誓言,履行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付出的代价。 但那些看似不完美婚姻的背后,却也有动人的细节。 妻子理解丈夫想要追逐梦想的心情,全力支持他去外地打拼,靠视频通话维持着“异地婚姻“; 而丈夫选择打拼,也是为了让妻子和孩子过上更优越的生活。 丈夫明明平常是不会煮东西的人,却愿意花心思给晚下班的妻子煮汤; 多少次被生活击垮,又在爱人那里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 虽然婚姻有很多不完美,但对很多人而言,对方待在自己身边就足够。 “不管怎么样,你都在我身边,这就足够了。“ 日本一部纪录片《人生果实》,记录了两位高龄老人的生活。 加起来有177岁的两人,活出了少女粉红般的婚姻生活。 妻子英子记得丈夫所有的小癖好,爱吃土豆,不吃水果,要用木勺…… 丈夫修一也非常呵护英子,在庭院里放着很多示意小心的牌子:“英子她是我最棒的女朋友。” 年轻时英子当掉闲置品支持修一购买帆船,实现梦想; 年老后修一设计布置庭院,给英子精致生活。 这就是爱情最普通,也最美的样子。 不必羡慕荧幕上的童话故事,要学会用心经营婚姻,接受其中的不完美。 就像是食物的保质期是最佳赏味期,但并不代表过期后食物就会坏掉,婚姻也一样。 本文转自公众号“槽值”,网易超有情调的公众号,既有痛快的吐槽,也有很深刻的分析。推荐大家深深深深入了解她,每天中午,一起发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