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上市公司高管被指性侵养女四年”相关消息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爆料人称其遭“养父”鲍某某连续性侵。 女孩小芳(化名)自称从2016年起被“养父”鲍某某长期控制在山东烟台某公寓里,遭多次性侵,直到2019年4月,在一次遭性侵并被殴打后,她选择报警。 关注儿童防性侵的家长在看到不少性侵儿童的案例,尤其是多次***、侵犯儿童的案例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评论:“这人是个恋童癖”。 那么,这些性侵儿童的罪犯真的都是恋童癖吗?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恋童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恋童癖,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恋童癖进入“读图时代” 密码符号 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少恋童癖群体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地活跃着。他们发展出一些图形与符号,用以彼此相认,并标明自己的“喜好”。恋童癖有时会把这些符号印在自己的衣物、饰品、网页或其它个人物品上。我们也分享给您,如果您在街头发现这些符号,不多说,仅仅抓住孩子的手吧! Blogo——男童癖、LBLogo——幼龄男童癖、Glogo——女童癖、CLogo——恋童癖、CLOMAL——恋童癖媒体在线运动。
这些恋童癖会在衣物上、戒指上、吊坠上印上这些符号,这样他们在生活中就可以结识臭气相投的同类,建立起他们的性犯罪网络。这些图片是警察已经知道的部分,毫无疑问,一定还有更多我们尚了解的秘密符号。 儿童珠宝
这些符号的无害外形有着多重优势,其一,它们很容易被大众所忽视,其二,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恋童癖者很好辩解。 一个科普虐童信息的博客中引用了一名性罪犯的话:“当人们问我为何带着女人的珠宝时,我会告诉他们这是为了纪念我死去的妻儿。”那名罪犯还说,之所以选用这种解释来应对人们的质疑,是因为人们通常会就此打住,不再继续追问令鳏夫伤心的往事。 字母代码 这些恋童癖除了使用标志来识别同类以外,他们还会在社交网络和论坛上使用一些首字母缩写词进行交流。 AoA——他们喜欢哪个年龄段的儿童、MAA——恋童癖的反义词,指袭击成年人的未成年人罪犯、AoC——性承诺年龄(合法性交年龄)、CL——恋童癖、GL——女童癖者、BL——男童癖者、YF——小朋友(谈论受害者时的用词)、CP——儿童***作品、LG——小女孩、LB——小男孩、GM——与小姑娘一起度过的时光、BM——与小男孩一起欢度的时光 一些聊天室和留言板:CG——男女通吃的恋童癖聊天场所、GC——女童癖者聊天室、BC——男童癖者聊天室、PP——自己有孩子的恋童癖者、LGF——谈论小女孩受害者的地方、LBF——谈论小男孩受害者的地方 类似“GL”这样的缩写用于表示他们喜欢小女孩,而“BL”则表示男童癖者;“GM”和“BM”用于表示他们与女/男孩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每年的4月25日,街上穿戴这些秘密符号的人就会变多。4月25日是恋童癖者和性爱狂魔们的“爱丽丝之日”,这日子表面上是向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它的作者Lewis Carroll(据说刘易斯·卡罗尔也是一名恋童癖)致敬。爱丽丝之日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恋童癖者们的地下庆典。 并不是所有对孩子下手的人都是恋童癖 这是所有家长都应该知道的一件事:并不是所有对孩子下手的人都是恋童癖。真正的恋童癖,是缺乏对成年异性兴趣的。 恋童癖很难被甄别 如果能够甄别出恋童癖者,那么孩子们就安全了——这个想法没错,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发表在《***》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曾试图通过三种方法来甄别恋童癖者。 不过,当统计结果的时候,研究者非常郁闷的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联系。换句话说,用不同的方法可能揪出的是不同的人。而且,这三种方法也无法判断这些犯人今后是否还会继续侵犯儿童。总之,很难通过对一个人进行测试或调查他的前科来确定他是否是恋童癖。 恋童癖也会对家庭内部和熟人“下手” 美国精神病协会对恋童癖的定义是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反复表现出性的兴趣,如存在持久的性意图,进行性幻想,迫切的性要素,有性唤醒及与孩子发生性行为。恋童癖有多重分类方法,可分为同行恋童癖、异性恋童癖以及双性恋童癖;也可以分为家庭内恋童癖和家庭外恋童癖,前者仅针对家庭成员,后者也针对非家庭成员。 安全教育可以帮助孩子防范恋童癖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以及防性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其中,不仅包括性别意识的培养,更涵盖自我保护意识的建立。一个对性毫无知识,全无自我防范意识的孩子,比起接受过安全教育、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恋童癖的侵害。 防范恋童癖,不仅是家长的事 调查显示,性犯罪者的重复犯罪率较高,特别是如恋童癖这种性变态者。当罪犯第一次进行了***、猥亵等性犯罪后,既没有受到刑法的惩罚,又没有得到心理矫正,很容易再次犯罪。而针对儿童的性犯罪因为受害者年龄较小,往往出现报案意愿不强、取证困难的特点,无形中,对儿童安全形成更大的隐患。因此,对孩子的保护绝不能每个家长“自扫门前雪”,而应建立严密的社会网络,每个人都应对身边的孩子的身心健康予以适度的关注。 无论您是幼儿园老师、校车司机、社工、医生还是普通邻居,一旦发现孩子身上可疑的伤痕,或异常的行为表现,都可以打电话报警。根据规定,警方接到报警后,必须对所报警情予以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