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有刀,我就不能保护你。如果我有刀,我就不能拥抱你。”电影《剪刀手爱德华》讲述拥有一对剪刀手的机器人爱德华与一名女子相恋却无法相守的凄美爱情故事,令不少人为之动容。 人类与机器人的故事向来是创作者的灵感来源之一。随着人工智能研发技术的快速崛起,现实生活中不乏与人类朝夕相对的“剪刀手爱德华”。那么,人类能与机器人或实体娃娃产生感情吗?这种“一厢情愿”究竟是好是坏? 《剪刀手爱德华》
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2013年的伊拉克笼罩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下,在距巴格达一小时车程的美军基地正在举行葬礼,一场爆炸带走他们挚爱的战友——一个金属机器人。这个被士兵们亲切称呼为Boomer的机器人生前负责搜寻地雷,救过许多人的命。 在这个尘土飞扬、满目疮痍的地方,一班铁汉就这样与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缔结深厚的友谊。当Boomer无法再并肩作战时,士兵们如悼念已死的宠物般悼念它。 机器人Marcbot
日久生情的好拍档 2017年,有5个机器玩偶迎来退休生活,它们是CBC公司的专属“邮差”,它们25年的工作生涯可算得上是兢兢业业:一边派发邮件、一边发出可爱的声音,还时不时跟同事撞个满怀。CBC为这5个小家伙举办的退休派对,不仅有蛋糕、气球和告别短片,还有一张留言卡,上面写着:“谢谢你让每一天变得那么难忘。” 人类与机器玩偶合作无间的关系,从上述两个小故事已展露无遗。设计机器人的专家除了倾注心力让产品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亦顾及观感所需,以成为沙特公民的伴侣机器人索菲亚为例,“她”拥有一张俏脸。然而并不是所有机器人都“天生可爱”,大部分只是没有人型、不会说话的金属机械品。为何人类还会对机器人产生感情呢? 索菲亚
人类的同情心 死物当成生物 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研究小组2015年刊登于《科学报告》的一项研究,为人类对实体娃娃产生情感提供首个神经生理学证据。研究人员当时要求测试者分别观看人类与实体娃娃手指被割伤的图片,结果显示测试者对人类和实体娃娃都会产生类似的同情心。 美国麻省理工也曾进行过类似的实验。接受测试的人与名为Pleo的小型机械恐龙一起互动,随后又要求他们将其摧毁,结果所有人都拒绝。人们潜意识倾向于将它们当成生物,虽然理性层面上我们完全明白它并非真的生物。 日本HRP-4C
倾向人格化物体 这些看似不太可能的感情之所以会发生,主因人类天生倾向将一切事物人格化,无论是普通的动植物,还是无生命物体,抑或是虚无缥缈的神明。若人类将这种倾向发挥到极致,则非常有可能对机器人或实体娃娃产生真切的情感。 不愿与孤独作伴 导致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人们害怕孤独。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在地球上生活数百万年,天性驱使我们寻找同伴,建立关系。如果这种需求无法在同类之间得到满足,则会寄托在其他类人非生物,其中就包括机器人或实体娃娃。《连线》曾报道过,一位独居的退休教授把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当做同伴。 禁止“杀手机器人”运动
发生感情是好是坏? 一旦它们被赋予人性,我们与它们的关系便会变得与其他人类般亲近,而潜在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不妨试想一下,若拆弹机器人与士兵感情很好,后者不是完全没可能为搭救机器人同伴而牺牲自己的性命。此外,欧盟各国正在研发的武器“杀手机器人”亦会威胁人类及世界安全。 总体看来,人类与类人非生物结下深厚情谊,肯定是一件好事。纳米技术科学家奥斯本指出,机器人拥有一些明显的超人特质,比如可以在工作中纠正人类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纵使人们明知“它们”不会知道这份感情,至少自己乐在其中。 有专业意见认为,人和它们有感情是好事,但有一个条件——日本丰桥科技科学大学教授北崎充晃亦指出:“我想如果人与类人非生物都是亲社会的的话,有人和它们的未来社会是好的。有同情心的它们以及人类,利于亲社会的行为。帮助我们或与我们互动的机器人和实体玩偶,应有人类与之产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