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实体娃娃的争论此起彼伏,否定它的人将它喻为物化人类的糟糕产品,对人类社会的人际健康发展毫无帮助,不利于亲密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持有它们的人则认为实体娃娃不仅带给他们情感上的补充,还让他们在现实中亲密关系中表现得更加自信。 当然,还有许多的看法,那么实体娃娃是否是人形伴侣?是否让交往中的真实情感得到升华?对现实亲密关系是否有所帮助呢?相关媒体机构采访了性教育专家、中国性学会秘书长童立,访谈中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实体娃娃的内在本质,给观望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意见。
以下是相关的访谈内容: 如何定义实体娃娃? 实体娃娃又叫性娃娃、仿真人偶,是一种真实度很高的成人玩具,它发明的初衷是生理的满足。以前有很多电影、报道里提到过充气娃娃,随着技术的革命,材料的进化,就有了现在的实体娃娃。人们可能需要更多视觉、触觉上的刺激,心理上的满足,就产生了对仿真人玩具的需求。实体娃娃有一个人的形态,它其实是成人玩具的一种衍生品。 “性娃娃”是否过于片面? 对于用户来讲,“性娃娃”存在一种污名化,好像他有娃娃,他就是个变态。用户有时也不跟它发生关系,还跟它一起吃饭、拥抱,叫“性娃娃”好像很脏一样,用户需要委婉一点,含蓄一点的说法。其实在我看来,这种看法对性的定义和理解太狭隘了,我们要把性的定义拉长。
实体娃娃有什么不同? 而相较拥有其他成人玩具的看法,拥有实体娃娃的恶人对自身需求和要求会更高,他们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更好地照顾自己。 实体娃娃,是否出于对陪伴和人情的需求? 实体娃娃是现实生活的一个替代、一个满足,其实和恋爱心理蛮像的,但是更多偏向于对于一个人的占有和控制。他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挫折,难以建立一个较好的现实关系,或者有部分心理需要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所以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满足这部分幻想。 实体娃娃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任由摆布、无法反抗的,主人对娃娃有一个控制,这有点像虐恋情节。有些人可能无法跟真实的伴侣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从娃娃身上获得满足感。当然也会有用户产生“不要跟我谈性,我只是单纯地欣赏”这种心态。但在我们看来,那都是个人的选择。
娃娃有可能从情感上替代真人吗? 有部分娃友会将娃娃当成自己的女朋友、太太、亡妻、女儿。从物质上来说,娃娃不可能代替真人,但从情感上说,是可以实现一部分的情感满足,修补伤痛、修补失去,满足一部分的心理愿望。 人与人的真实情感之间存在反馈,就是我对你有情感,你对我也有情感。仿真娃娃,它是没办法反馈它的情感的,或者说,这个情感的反馈只是用户想像出来的。比如,你给妻子买一个包包,她可能会表现出很冷淡,或很高兴,她会说:“我喜欢/不喜欢这个款式。” 但是娃娃永远不可能有这样的反馈。 真实的那种情感,在人的身上会有力量,会对人产生影响变化。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很多无助和无能的地方,想象的东西,当然也会给人带来快感,它创造了一个安全区,让人们去发送、玩乐。但那始终只是自己的世界,不是外部世界真实的反馈。 有伴侣的人,为什么还购买实体娃娃? 此外有的人有另一半,但还是拥有实体娃娃。这表现在真实的亲密关系,是相互平等的,有自主意识的。实体娃娃一方面也是在人际关系中有控制欲的体现,人的不可控性更强。数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男性在婚后依然有自渎行为。当自己和伴侣在性和情感方面没有办法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
当另一半拥有实体娃娃,该如何看待? 对得知另一半拥有实体娃娃时,很多人会产生跟第三者对抗的心理,“实体娃娃把自己打败了”,或者“我没有魅力了”,会出现这种挫败感,其实没有必要。实体娃娃只是一个外界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实体娃娃作为镜子,了解双方的情感关系,和伴侣做一次沟通,为什么需要,两个人的情感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 女性会需要实体娃娃吗? 实体娃娃的购买者大多为男性,那么有的人会好奇女性是否会需要实体娃娃呢?通常女性的情感、情绪更加敏锐,更加复杂,她们会觉得心理和生理是绑在一起的,更需要有人来爱她们,实体娃娃很难给她们提供精神层面的爱。男性的满足感相对容易解决,相对直接。当然这是一种个人选择,和个体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都有关系。
外界应该如何看待实体娃娃群体? 既然是一个群体,别人一定会对他们形成某种刻板印象。整个社会文化对实体娃娃并非处于全盘接纳的状态,甚至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变态。 实体娃娃和性有关,属于隐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对性的需求,存在就有它合理的地方。如果它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对社会没有危害,不干涉就好。有能力的话,更要多一些友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