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档名为《我的怪癖》的节目,其中就介绍了一个叫戴维卡特的人。他是一个拥有另类伴侣的男人,节目中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和形象真实、功能齐全,并且由硅胶等材质制成的玩偶相伴,我们称之为实体娃娃,因为它们显然是按照理想中的形象而被创造的。 现在,这只是一连串被许多人成为奇怪的新型婚姻的最新趋势。例如,小编曾经介绍过一个日本年轻人娶了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为妻;还有西班牙的人工智能专家塞尔吉·桑托斯,娶了一个他自己设计的机器人;还有一个韩国青年娶了一个印有动漫角色的抱枕。
合成伙伴似乎是一个日益增长的趋势。在近几年我国有专门生产这种合成伙伴的公司,开始进入国内及国际的视野内,诸如EXDOLL,WMDOLL,ELVES,SULREBOR等等;也有因BBC纪录片《人与玩偶》而出名的国外品牌,REALDOLLS,SINTHETICS等。 这些趋势被一些人称为“仿人恋物癖”或“技术欲望”,根据百科的说法,这种迷恋是基于对人形玩偶或是打扮成人的玩偶的吸引,我们可以在网上的广告、一些流行的动漫系列和音乐视频中看到这种拟人化的形象。
但是,当大多数人对这种恋物癖的描述都是从男性的角度来看时,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女性经常被描绘成机器人形态?关于我们的文化、性别和取向,这告诉了我们什么?最后,人类的行为是如何因这些技术进步而改变的? 尽管有些人声称,人类对实体娃娃的反应是出于对不正常、理想化、怪异物的本能反应,就像昆虫对各种热源、光源的反应一样。小编认为,恋物癖可能源于一个人对伴侣的控制欲和被动性,虽然这不是所有人的情况,因为有许多人会是孤独或厌倦了寻找伴侣。 但似乎确实是男性为合成伙伴的主要消费群体,这告诉我们关于性别、权力和文化的哪些信息?可以认为这种压倒性的偏见源于男权,或者认为男性厌倦了女性的拒绝,转而投向实体娃娃。通过观看BBC纪录片中对实体娃娃所有者的一些采访,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影片中的男人,从不善交际的孤独者到被抛弃的情人,似乎都有心理问题,原因是疏离和无法实现社会对另一半的期望。其中几个人年少时有伴侣,但后来分手了,开始封闭自己,无法和异性说话。其他的人则是控制欲强,他们选择合成伴侣是因为它们不会违抗自己。 最后,不得不为《赛博格宣言》中的解放可能性感到遗憾。我们没有把人与机器的结合看作是使我们摆脱各种形式的压迫(性别、种族、年龄等)的事物,而是把人造恋物癖中的性别中心主义看作是短时的、剥削性的,并且是对现有性别压迫的强化,也就是说,这些趋势加强了对女性的物化、男权和男性的控制行为。
|